好在危难时刻,二儿子朱高煦及时赶到,朱棣这才得以从鬼门关里回来。在靖难之役当中,朱高煦是多次救过他爹于危难之中的。毫不夸张地说,朱高煦是朱棣夺得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。所以朱棣非常喜欢这个二儿子,喜欢到什么程度?
史料记载,朱棣曾经对朱高煦说过这么一句话,叫“勉之,世子多疾”。什么意思呢?朱棣这里说的世子,就是指老大朱高炽。朱高炽这个人,本来很能干,当皇帝不到10个月就开创“仁宣之治”。但是这个人天生皮囊生得不好,不仅长得丑,腿脚还不利索有病。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好,喜欢吃吃吃,结果胖出了一身病。继位登基10个月之后,就一定呜呼了。所以朱棣的言外之意就是“你大哥身体不好,你要加油,待我打下天下,有可能就是你后来继位当太子”。
如果你是朱高煦,你听了这话心里会怎么想呢?那当然乐开花了,憧憬着未来皇帝的宝座。当时的朱高煦也是这么想,所以每每需要他上战场的时候,总是身先士卒,希望能够不负父命。可结果呢?朱棣不仅没有把朱高煦立为太子,反而要把他发送到万里之外的云南去就藩。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?是朱高煦做错了什么?这就要说到立太子的事了。
话说当初对于立谁为太子,朱棣是问过群臣的。靖难之役当中的武将们,因为跟朱高煦并肩作战过。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战友,都支持朱高煦,这也符合朱棣个人的想法。可是文臣们的意见不同,他们支持老大朱高炽。一来是因为朱元璋定的祖制,就必须是嫡长子继承制。二来是朱高炽的为人,比朱高煦宽厚仁慈很多,符合文臣心目当中仁君的形象。
朱高炽后来死后谥号也是仁,明仁宗朱高炽。那么现在是文臣武将意见不同,朱棣犯了难了。到底该选谁呢?就在朱棣举棋不定的时候,一个人点醒了朱棣。就是这位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,解缙说了什么?一开始解缙跟其他大臣一样,也是说立嫡长子为太子,理由是这个。但是他知道,这样的肯定是说服不了朱棣的。于是话锋一转,说皇上你要是真拿不定主意的话,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,因为“好圣孙”。
就这三个字,原本不高兴的朱棣乐了,当即就同意了文官们的想法。这“好圣孙”到底是谁?好像对朱棣这三个字就有了奇效。此人就是朱高炽大儿子,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。朱瞻基这个人比他爹命好,天生就是爷爷朱棣的宠儿。
有这么一个故事,说有一天朱棣做梦,梦见他爹朱元璋。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了他一块大圭,圭上还刻着八个字,叫“传之子孙,永是其昌”。朱棣醒来之后觉得很奇怪,想不明白这个梦什么意思。然而就在此时,有人送来消息,说朱高炽刚刚得了一个男丁生一儿子,就是朱瞻基。从此朱棣是格外地宠爱这个孙子,因为他觉得太祖爷我爸爸托的梦。本来我就有点对不起他,我不是把我侄子的皇位给夺回来吗?这个时候我爸爸还专门托梦给我,那就是让朱瞻基继承皇位。
而朱瞻基也没让他爷爷失望,从小就聪明机敏文武双全。很多事情,朱棣都愿意让孙子朱瞻基去做。所以当解缙一说“好圣孙”三字的时候,朱棣就像是找到了解药一样,这个难事就不难了,很好选择。当即就放弃了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。这个决定对于大明江山而言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因为就谈朱瞻基,其实也是个优秀的帝王。“仁宣之治”的“宣”指的就是他,但是对于朱高煦而言,那就是毁灭的开始。怎么呢?
朱高煦要得知自己要去云南就藩,就很诧异了。其实除了诧异,他还不甘心,觉得当汉王哪有当太子香?不满意又能如何呢?朱高煦不傻,知道一旦去了云南,那就远离了政治中心。他仗着自己在靖难之役当中立过功,耍赖,死活不去云南。想着自己食言在先,朱高煦又是自己喜欢的儿子。朱棣当时也没逼这个儿子去就藩了,而是将或者说任由朱高煦留在了南京。
可是留在南京的朱高煦,并没有因此就安安生生的。相反,他开始各种搞事情。陷害大哥朱高炽,连带还害死了不少的大臣。比如刚才提到的解缙。怎么回事呢?永乐5年,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坏人,参了解缙一本,说解缙阅卷不公。盛怒之下,朱棣就把解缙贬到了偏远的交趾。三年之后。解缙回京城办公务,恰巧朱棣出征不在。解缙就只好面谒太子朱高炽,本来这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见面。
但是谁料,朱高煦因为立太子一事,早就恨解缙恨得牙痒痒,一直在等报复的机会。这次他见解缙回来,便趁机编排了一项罪名。说解缙趁皇帝不在,私觐太子。而且两人见面的时候,解缙连臣礼都没有行。都说皇帝与太子之间,是世界上最微妙的父子关系。太子总担心老皇帝有一天或某一天会废掉自己,老皇帝又担心儿子不孝,天天盼老子死,最后搞不好我死无葬身之地。
所以当朱棣听说朱高煦,说这个解缙私会太子,腾的一下火就起来了。当时就把解缙关进了大牢,此时的解缙已经是不招朱棣待见了,可不是永乐大典的总纂官的时候。那至于为什么呢?有人说主要是因为他为人过于狂傲,说话太直接,还经常干预皇帝家的家事。朱棣这就不喜欢他了,所以解缙这一进牢房,锦衣卫诏狱,那就是五年。
五年之后,也就是永乐13年,当锦衣卫指挥使纪纲,奉上囚犯名单时。朱棣一看解缙的名字还在,就说了这么一句话“解缙还活着?”,纪纲脑筋一转,皇上莫不是想解缙早点死。于是纪纲是灌了解缙的酒,然后在积雪当中将他活埋,解缙死时才47岁。
对于朱高煦的所作所为,朱棣是什么态度?世上有一种溺爱孩子的父母,大概就是朱棣这种。对于朱高煦的所作所为,朱棣虽有所耳闻,但却只是简单的指责罢了。不过老话说的好“娇儿不孝,娇狗上灶”。朱棣一次次的包庇纵容,最终换来了朱高煦的肆无忌惮。
原来,朱高煦竟然趁老爹外出北伐之时,在家私募兵士暗蓄力量,准备造太子的反。这一下朱棣就意识到问题的研究性,气得他要把朱高煦贬为庶人。好在太子爷不计前嫌,为自己的弟弟朱高煦求情,朱高煦这才保住了王位。不过,这个汉王的位置虽然保住了,人却绝对不能再留在南京了。可是,把他弄到哪去呢?朱棣左思右想,想到了一个好地方。哪里?把他弄到乐安州,也就是今天山东滨州的惠民县。
朱棣为什么要把朱高煦封到这去呢?当时的朱棣已经决定要迁都北京了。而乐安州距离北京还比较近,距离近有个好处,就是一旦朱高煦再图谋不轨,朝廷容易控制。乐安州本来不叫乐安州,而叫棣州,朱棣的棣。朱棣即位之后,为了避讳,就把棣州改成了乐安州。但是朱棣绝对不会想到,不久之后,棣州会因为他这个二儿子再次改名。发生了什么?这就要说到朱高煦之后的表现了。
话说朱高煦到了乐安州之后,心情并不“安乐”。尤其是一想到自己折腾了半天,还是被老爹封到了这么个小地方,心里是很不是滋味。于是他命人打造了一座龙椅,偷偷地在汉王府里做起了皇帝梦。暗地里又开始招兵买马铸造兵器,准备着起兵谋反。果不其然,公元1423年8月,朱棣再一次御驾亲征。当然,这也是最后一次,途中病逝,之后朱高炽即位。但短短的十个月之后,也因病去世了。
这一下老爹和大哥都不在了,朱高煦觉得这个时机到了。他怎么做的呢?计划是这样的。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,但是即位大典要在北京举行。恰巧朱高煦所在的乐安,就位于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。于是朱高煦就在乐安设下埋伏,等朱瞻基路过的时候杀了他,自己则趁乱进京夺取皇位。
这一招听起来不错啊,还挺狠,但是结果失策了。不知是计划走漏了风声,还是朱瞻基早就料到他的这位叔叔又要作妖。朱瞻机居然没有从乐安经过,朱高煦是左等右等,等来的是侄子已经在北京即位的消息。这一下朱高煦可就坐不住了,他认为凭自己多年的打仗经验,年轻的侄子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。于是,他又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布局,准备直接发动叛乱。那么这一回成功了吗?
公元1426年8月的一天,乐安城内天气异常闷热。汉王朱高煦正半卧在龙椅之上,想着这个计划还有没有漏洞。突然,一名士兵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。气喘吁吁地说“王爷,不好不好了,皇上皇上御驾亲征了,10万大兵此刻就在城外”。朱高煦反应了一下,从龙椅上一下子就摔了下来。很显然,朱高煦这回又失策了。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一心想要造反的朱高煦,没做出任何的反抗就认输了。这个怎么回事?
原来大军到达乐安州城外之后,朱瞻基并没有下令强攻,而是跟参与叛乱的士兵玩起了心理战。他令人不断往城内放火铳以及弓箭的箭头,每发箭头上面都绑着一道赦令“凡出城投降者既往不咎,凡将朱高煦活捉送出城者必有封赏”。如此一来,本来就军心不稳的城内守军。一时之间全部乱了阵脚,眼看手下的士兵都慌了。朱高煦就慌了神了,一下没了主意,打也打不过逃又逃不掉,那就只能选择投降。也就是说朱瞻基兵不血刃,就完成了这次平叛。
到底是朱瞻基牛还是朱高煦搞笑?或许都有。班师之前,朱瞻基为了纪念在乐安州发生的武力平定汉王事件,就下令将乐安州改为了武定州。前面说的,朱棣没想到名字又改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么投降之后的朱高煦命运如何呢?其实他要是学乖点安分点,或者说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想法,兴许会活得久一点。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,他又作什么妖了?
话说被押到北京的朱高煦,一直被软禁在西安门外的一所房子里。有一天,朱瞻基突然想起了这位叔叔,便去看望他。然而谁都没想到,两个人还没说几句话呢。朱高煦就趁着朱瞻基不注意,嗖地一声,他绊了皇帝一脚。眼见着当朝皇帝在自己面前摔了一跤,很狼狈的样子,朱高煦得意地笑了。你说这不是幼稚病吗?跟个小孩似的。
这个时候侍卫们赶忙跑过来,摁住了朱高煦。可是疯狂的朱高煦那力大无比,从小就体魄强健,而且还能征善战的。侍从们用尽全力都没有摁住他,这个时候朱瞻基就恼羞成怒了。命人将院子里的一个铜缸抬起来,将朱高煦扣在了铜缸之下。可是朱高煦依旧是不老实,反而奋力将300斤重的铜缸顶了起来。力气大,在院子里还走来走去,显示他很有能耐的样子。
这一下朱瞻基再也没法忍了,盛怒之下,朱瞻基命人摁住铜缸,然后取来木炭堆在铜缸周围。一把大火,活活把亲叔叔朱高煦给煨成了叫花鸡了。真是应了那句话,叫不作死就不会死。如果不是朱高煦胃口太大,他如果不老想着要当皇帝,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?再说了,就算你能当上皇帝,又能怎么样?你真的能够守住江山吗?未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